现代化改装p51野马战,现代化改装p51野马战斗机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现代化改装p51野马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现代化改装p51野马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二战时期德国的福克FW-190有多大威力?能击落野马吗?兔哥回答,FW–190“百...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现代化改装p51野马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现代化改装p51野马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战时期德国的福克FW-190有多大威力?能击落野马吗?

兔哥回答,FW–190“百舌鸟”螺旋桨战斗机的特点该机是纳粹德国生产的最优秀的战斗机,是BF--109的后继机种,也是二战中后期德国的主战机种。具有良好的空中格斗性能和强大的火力,装有2挺机枪、4门机炮。应该说这款战斗机是非常成功的,在使用过程中的口碑一直都不错,二战德国具有100架甚至200架以战绩的王牌飞行员多是驾驶这款飞机取得的。FW–190战斗机作为一款多用途战斗机,性能出色,最大的特点是是高速度和灵活的机动性能,另外,良好的视野也是它的特点,空战中,FW–190经常能利用破S机动到敌人的视野盲区,给予敌人致命的攻击。

现代化改装p51野马战,现代化改装p51野马战斗机

P–51“野马”螺旋桨战斗机的特点P–51野马战斗机是一款和二战德国FW–190大小基本相同的一款战斗机,1941年开始装备美国陆军航空兵,而此时的“野马”并不怎么“野”,真正使它具有“黑马”特点的却是英国人。英国在利用“租借法案”得到P–51野马战斗机后,1942年在试飞员试驾后提议用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最大的发动机代替“野马”的美国发动机。结果,性能大升。同时英国人对机型也做了一些改动,使P51野马在保持低空性能的基础上,在高空性能上赶上了德国的FW–190战斗机。特别是流线型的机身,气泡型的座舱使得P--51野马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最大的特点就是航程,在当时同样大小的各型飞机中P–51野马的载油量是最多的,因此,航程最远。

两机的比较FW–190的最大速度是760公里/小时,P–51野马是709公里/小时,德国飞机占优势。升限FW–190是12500米,P–51野马是12800米,野马占优势。航程FW–190是837公里,而野马是2700多公里,作战半径1070公里。这点如果资料没记错的话差具太大了。不过这也付合P–51野马比FW–190多三倍的载油量的说法。这只是数据,空战中数据只是理论上的,空战的技巧是很重要的。

首先FW–190能击落野马,但野马更容易击落FW–190首先从飞机性能上两机各有优势,野马虽然速度慢,但低空性能(10米高度)明显优于FW–190。第二爬升率同样野马占优势,爬升高度更是超过FW–190型300多米。这也就意味着P–51野马完全可以利用俯冲速度弥补速度上的差距。而实战中P–51就是首先爬高,然后从上俯冲,对FW–190进行打击。另外,就是航程,FW-190由于航程短,空战中必须要快速接敌,留给它的空战时间只有半个来小时,而实际上只有二十分钟左右。而P-51野马就是利用自己航程远,留空时间长拖住FW–190。还有重要的一点,后期德国的飞行员新手比较多,面对仓促的留空时间,心里没底,特别是要脱离战斗返航时,显得很慌乱,而P–51野马抓住这个机会穷追猛打,因此,德国飞行员损失很大。P–51野马也取得了“战斗机杀手”的美誉。

所以,虽然FW–190能够击落p–51野马战斗机(事实上也是这样),但总体上来说,处于被动地位。

以上是兔哥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平台。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

Fw190战斗机是一款多用途的战斗机,这款战斗机在1941年8月的时候首次投入战斗当中,要说和野马战斗机相比,两架战斗机没有什么可比性,设计的重点也是不太一样,Fw190战机有很强的载弹能力,和攻击能力,但是格斗性比较差,野马战斗机的航程比较强,防御能力也是比较全面,主要的缺点就是格斗性比较一般,所以双方还是没有什么可比性。


20×4+13×2,理论上击落P-51足够了。

但是能否获得射击机会,能否命中。要看飞行员本领如何了。

对于FW-190来说,P-51并不是一只菜鸡,需要努力才能获胜。

《拯救大兵瑞恩》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小细节?

多年前,这部电影出来的时候,好评如潮,更是赞叹老美对生命的爱惜。这主题思想绝对杠杠的。对比我大天朝的在朝鲜战场上视死如归,就感觉我们草菅人命。在一个武器连子弹都省着用的部队,别提重炮了(可能也有人说,当年苏联也提供了很多武器,但还是自己有,用起来给力啊!现在咱们火力综合征估计也与那时有关)。说实话,我看了,也挺感动,也佩服老美。但现在美剧看多了,或者说几乎只看欧美电影(国内电影除了个别不错,整天还是不行)渐渐感觉,这其实还是洗脑,只不过手段高明罢了。搞的我为人人似的。不知道伊拉克,叙利亚普通老百姓怎么想。

无论是影迷或者军迷,看过这部电影的应该很多吧,有的人可能看过不止一遍。现在我们不妨以一个犹太人的视角再看一下电影中的细节。

一.小人物非但不小,还很关键。救援小队中的法语翻译—厄本,在斯皮尔伯格眼里,他其实代表的就是二战中的法国。从被选中那一刻起,懦弱的厄本就不停解释自己是个文职,只会打字不会打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勇敢的上尉却一直隐瞒自己曾经是个教师。

二.因果关系很明确,厄本的胆小怕死、临阵退缩、助纣为虐分别害死了军医、犹太兵和上尉。1.上尉把狙击枪给厄本,让他在后方掩护小队攻击重机枪阵地,厄本却卸下瞄准镜看热闹,导致军医在双方互相扔手榴弹过程中被炸死。2.犹太兵和德国大块头打斗的时候(电影的巅峰时刻),毫无疑问的厄本只要走进那个房间,德国大块头就会投降。3.在重机枪阵地,上尉要放走德国战俘的时候,只有厄本附和了上尉的想法,作为翻译帮助上尉发走了德国战俘,而这个战俘最后杀了上尉。嗯嗯,妥妥的农夫与蛇的故事。

三.犹太人眼中的法国—厄本。1.战争开始之初,法国纵容德国屠杀犹太人(厄本拿着瞄准镜看热闹);2.战争开始之后,法国人见死不救(厄本瘫坐在楼梯);3.德国大块头走下楼梯,面对被吓的屁滚尿流、下意识举起手来的厄本却并没有杀他,可见二战中德国人对法国人是多么的宽容。3.战争结束了,“勇猛”的法国人站出来偷取了胜利的果实,并且正义凛然和大快人心的枪毙了德国战俘。个人觉得脱光汉奸女人的衣服、剃掉她们的头发、把她们游街示众更能显示法国人的“勇猛”。

如果我是犹太人,正好又是导演,我也要这样拍这部电影。时间到了,该上市场买菜去了。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战争片,故事主要讲述了诺曼底战役时期,美国大兵瑞恩一家兄弟四人参军,可是瑞恩的三个哥哥先后战死沙场,瑞恩家只剩下了瑞恩一人。为了安抚瑞恩的母亲,同时也为了保留瑞恩家最后一个儿子,美军参谋部决定派出一支小分队寻找瑞恩并把他带回后方,而寻找瑞恩的任务就落到了米勒上尉的身上。

1、电影在刚开始的时候米勒带领他的连队参与抢滩登陆作战,电影特地给了一个米勒手发抖的镜头,其实这并不是因为米勒发病,而是人在极度紧张状态下手就会发抖,并且还会伴随着眼神呆滞、呕吐等症状。

▲电影刚开始时手发抖、呕吐等症状其实是表现了士兵们恐慌的心情

2、米勒冲上滩头后,拉着一个通信兵与指挥部联系,这个通信兵一共只有三个镜头,第一个镜头,发电报,第二个镜头发电报,第三个镜头,死了。

3、狙击手杰克森是一位虔诚的基督信徒,每次射击前都会默默地念祷告词,其实如果仔细观察他是一个左撇子,用左手射击、上子弹。

▲狙击手杰克森

在拯救瑞恩的途中晚上休息哪怕外面炮火此起彼伏,但是杰克森都睡的很香,因为他问心无愧,在最后的战斗中,杰克森在钟楼被坦克瞄准,此时的他已来不及躲开,但是他却大喊要战友赶紧卧倒,他是一位无私的战士。

4、美国大兵在冲上滩头阵地后,因为之前伤亡太过于惨重,许多士兵忍不住满腔的怒火,即便是投降的德军也大开杀戒。

在他们攻上去了以后,有两个身穿德军军服的人过来投降,美军听不懂他们说的话,把他们当做纳粹枪杀了,其实这两个人是捷克人,他们说的是捷克语,他们的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们是捷克人,不是德国人,我没杀过任何人。

▲两个投降的捷克人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

战争的残酷,在这部电影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细节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么,这部电影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小细节呢?

第一,两名捷克人投降。

米勒上尉率领的美军打开D1缺口后,有两名德国士兵上前向美军投降。不过,两名美国士兵却借口听不懂他们的语言,直接枪决了这两名德国士兵,接着很快就上前想从他们的尸体上寻找战利品。在战场上,士兵投降和残杀俘虏,实在是再正常不过。

不过这里面有一个细节相当不错,这两名投降的德国士兵,说的是其实捷克语:

“请不要杀我,我不是德国人!我是捷克人,我没有杀过任何人,我是捷克人!”

在二战初期,德国占领了大量东欧国家的领土,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在内等许多东欧国家的战俘都被迫加入到德军服役,成为纳粹德国在战场上的炮灰。他们中的不少人都不愿意帮纳粹杀人,但最终也没得到解救。

而《拯救大兵瑞恩》的这个细节,不仅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还从侧面反映出,德国当时驻守洛曼底的军队并不全是精锐,还有许多其他国家的士兵凑数。

第二,在电影里,还有一个镜头:一个士兵中枪了,子弹打在了军用水壶上,水壶里一开始流出的是透明的水,然后慢慢变成了血红色。这个细节也非常好,它不仅说明了铝制的军用水壶不能挡子弹,而且还表明了人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对疼痛的感觉会有所迟钝,所以士兵一时之间也没察觉到。

第三,厄本。

大兵瑞恩,二战中美国人牺牲了那么多,换来了战后持久的国际秩序统领地位,非常值!如果说细节,还是行军寻找瑞恩的路上渐下渐大的雨,先是一滴一滴,逐渐的雨点密集打着绿叶,给人感觉非常深刻。斯皮尔伯格对于观众的镜头带入感做的非常仔细,这种拍摄手法在他其他作品里时有呈现,让人非常回味。另外,片尾的坦克战前夕,官兵就沉醉于Edith Piaf的歌声中,La vie en Rose《玫瑰人生》 这首歌创作于1942年,在《爱的故事》、“Tu Es Partout”《到处都是你》的歌声之中,官兵们各享心事的画面也经久人心,衬托出血战将至的复杂凝重气氛。从瑞恩拒绝撤离到抱膝绝望的哭喊,这些细节的刻画无一不加重了情节的真实感,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成长为合格战士的真实过程。当然,最不能忽视的细节还在于导演对于场景搭建的精致,仿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战争的残酷。当然,也不是没有疏漏之处,例如盟军士兵围猎德军坦克时被后方平射的四管防空炮打的血肉横飞那个镜头,一个美军士兵被打掉脑袋的那个画面就有明显的瑕疵,但这并不能阻止这部片成为传世经典。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经典的电影,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受观众喜爱,因为不管是看几遍都不觉得厌倦。而且正好相反,没看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这部电影所设置的细节非常值得回味,以及留给观众的思考的东西太多了。

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米勒上尉,有几个手抖动的镜头。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设置这个细节,周围有几个朋友都说米勒估计是有帕金森病,这个解释简直让人无法接受。其实整部电影米勒共有8次手颤抖的特写镜头,斯皮尔伯格不愧为世界级的天才导演。

第1次是在电影刚刚开始抢滩登陆前,米勒用颤抖的手拧开水壶盖子喝水;第2次是在抢滩登陆刚刚结束之后坐在战场上,同样是用颤抖的手拧开水壶盖子喝水;第3次是在3个小时的休息中,米勒和中士谈话开始的时候;第4次同样是在3个小时的休息中,米勒和中士谈话结束的时候;第5次是在米勒得知瑞恩在华美守一座桥的时候,手拿着指南针在颤抖;第6次是在军医死后,他躲在岩石后面手拿着地图在颤抖、哭泣;第7次是在最后等待德军的过程中,米勒和瑞恩开始交谈之前,但是他对瑞恩说是在打拍子;第8次是当米勒死之前和瑞恩说话的时候。

电影中米勒的手颤抖其实具有很深的含义,当人达到极端恐惧的时候手会颤抖,是一种精神高度紧张的外在表现,而且是不受控制的,当米勒恐惧、痛苦、紧张的时候手都会颤抖。看起来米勒在这8个人当中是最淡定的,但其实他和其他的士兵一样,一样恐惧战争、恐惧死亡,只是他的职位要高于其他人,他要领导部署他们作战,所以他必须要保持冷静。

其实在任务开始的时候,米勒就已经说明了他为什么不能在下属前面发牢骚,不能表现出比士兵还恐惧的状态。当军医死的时候,米勒一个人躲在石头后面哭泣,在哭之前他还专门回头看了一下,这就更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在电影的最后我们知道,米勒其实在当兵之前是一名教师,他是一个拿粉笔教书育人的老师,是战争改变了他、是战争让他被迫拿起了枪。当米勒死后又给了他手一个特写,这时他的手不在颤抖,只有死亡才能真正使他不再恐惧!

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人不恐惧战争,即便是伪装的再好也有破绽的地方,这个细节为这部电影增加了不少色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现代化改装p51野马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现代化改装p51野马战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