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铃木汽车安定销售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铃木汽车安定销售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战时期的日本军队为什么会出现“下克上”的现象?
其实二战时期日本军队之所以会发生下克上的现象,可以说是非常有历史渊源的。甚至我们可以就那么认为下克上是日本民族中的一个特性。日本军队之所以会发生下克上的情况,可以说是不足为奇的。
介于篇幅的关系,笔者就只谈谈日本军队之所以会发生“下克上”的一些原因。
我们现代人理解的所谓的“下克上”,大概就是某个日本军官不听从上级的命令私自的调动军队而导致军队一系列暴走的事情,这就好比是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其实是一个特例,关东军的主要上级并不是当时控制日本陆军的日本陆军省,关东军的最幕后老板是日本天皇,换言之,在“九一八事变”前的一些现象中,就可以看出关东军是绝不可能没有暴走的结果。
后来自杀的本庄繁,其人原本就是张作霖麾下的日本顾问。东北军的情况,他自然是一清二楚。他成为关东军司令的安排,这就已经是表明一个信号,关东军会在东北制造一系列大的事故。
也就是说在“九一八事变”中,他的幕后操纵者其实是天皇,或者说,天皇在事前其实已经有了一个心理预案。那就是默认关东军暴走,进而在中国东北靠武力,可以获得他所想要的土地等等利益。
除了这个后台操纵者可谓是天皇以外。日本军队其他一些暴动的例子,其幕后主持人并不是日本天皇。而那些叛乱的人,背后的主使人是谁?也许现在还未可能有答案。
以下犯上这是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自打明治维新以来的特点,因为倒幕运动、还政天皇本来就是以下犯上的造反行为,何况陆军的前身长洲藩在倒幕运动中立下了大功,这就给了后来陆军越来越多的迷之自信,总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而且有时候他们这样以下犯上的事还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下克上是日本陆军的事,和海军没太多关系,不过海军真要下克上的话他们往往会选择炸—军—舰,这几乎都成了联合舰队的传统。
日本陆军之所以经常以下犯上是因为这样就相当于一场豪赌,和日本的国民性是一样的,在小事上做得非常细致,但是在大事上却没有远见,只依靠走一步看一步,实在不行就赌一把。但是小赌怡情、大赌伤身,豪赌灰飞烟灭。而日本从倒幕运动以来就是在不断的在赌。倒幕运动赌赢了,长洲藩获得掌控国家的权力。甲午战争赌赢了,日本成为获得进入帝国主义国家的行列。日俄战争赌赢了,成为远东地区第一军事大国。
而以上的这些都是赌国运的,也有一些让陆军赚的盆满钵满的小赌,那就是1931年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关东军在未得到陆军大本营和参谋本部的许可下发动军事事变,而结果却是日本获得比日本本土面积大几倍的东北以及大量的资源。当然日本以下克上也有失败的时候,那就是1936年的226兵变,陆军一些自以为是的陆军基层军官不满海军内阁的蚕食政策,以为海军阻挡了自己建功立业,所以发动兵变,不过最后失败了,不过最后还是陆军那帮缺乏远见的家伙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1937中日全面战争、1941年美日太平洋战争这样的豪赌让日本输了最后的国运。所以有些东西和一个国家、地区的人的性格是有着非常大的关联的。
都说海军是被日本贵族垄断的军种,不过相比之下陆军的贵族化和官僚化比海军还严重,在陆军平民几乎没有出头之日
一般印象中,日本人是一个讲究集体主义、服从精神的民族,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身份等级制度以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但每到历史的转换节点,就会频繁出现一种下级推翻上级,即“下克上”的情景。比如战国时代,比如明治维新,就是“下克上”的典型时期。
题中的“二战时期”应该是个笼统的时间概念,因为就日本军队内部的“下克上”而言,早在战争爆发前就有了,其最突出的就是二二六兵变。二二六事件源于军部内统制派和皇道派间的争斗,是以尉级军官为主体的皇道派以军事政变、暗杀等手段试图颠覆佐级军官为主体统制派的主导地位,改变旧的军队秩序的一次暴动。几年前,海军还主导了一次五一五事件,暗杀了犬养毅总理大臣,也得算一次“下克上”了。除了军队内斗、军政关系矛盾,“下克上”还表现在战争过程中下级军官抗命一意孤行,比如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等为达到侵略东三省的目的公然违抗大本营参谋本部的命令,石原自己甚至不惜脱离日本国籍。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时候也是这样,前方军人不顾军部和政府的意见导致事件失控,战争扩大化,加速了日本的全面侵华。
日军“下克上”风潮的源头,是在昭和之前的大正时期,一战结束后的裁军。那次裁军对日本冲击很大,尤其是海军。那之后一些青年将校就开始对当时的政府和军队高层意见很大,认为明治时期的那些“老军阀”掌控了国家,而且对外过于软弱、保守。后来就诞生了樱会这样的激进军人团体,然后就有了各种政变。至于战争中的下级违抗上级命令,是因为日军的统帅机构里存在一个叫“统帅权”的东西。统帅权独立源自明治初期的参谋本部独立,军令和军政分离,参谋本部有不通过政府直接与天皇联系的“帷幄上奏权”,所以在战时军队完全脱离政府的控制,可以独立行动。而“统帅权”后来被一些激进的军事独裁者重新进行解释,出现“统帅权扩大化”的倾向,如果政府或上级有意见,就说其“干犯统帅权”。这个帽子非常厉害。不光是参谋本部这样,外征军的作战参谋也屡屡利用“统帅权”为自己的一意孤行辩护。所以,现在的日本学界用“独走”一词来形容失去中央控制的外征军队。
前面网友列举了例如二二六等几件著名的日本军队下克上历史事件,不再赘述
再补充列举几个太平洋战争中日军典型的“下克上”细节:
1、接到进攻命令,抛开协同部队、擅自冒进、发动万岁突击、企图抢头功
2、接到撤退命令,以退为耻,发个电报表忠心,烧了军旗,再来一次万岁突击
3、接到投降命令,拒绝执行,杀了长官,直奔皇宫要清君侧、或者面对天皇方向切腹自杀
如果你浏览那段历史就不难发现,日本不仅仅是军队和军人有这样的表现,日本男女老少、上下左右都有这种下克上的理念。这就不是简单的军事问题,而是历史问题,是当时日本民族核心价值观问题。
因此,个人认为日军二战时出现的“下克上”现象同日本民族当时的核心价值观、日本军队和军人尚未完全从武士阶层和武士思想发育成现代军队和军人思想有关,同时也同日本国民当时被军国主义教育蒙蔽有关。
下克上这个词最早出自日本典籍《二条河原落書》,也就是说是镰仓时代就有这个概念了。其实古代时候这个词不单指下层武士反抗上层武士,也可以指农民反抗领主的起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因为二战前的下克上传统塑造了一代日本军人,导致二战期间这种下克上也屡屡出现。
1920年代,日本和其他列强一样经历了经济危机,而且更严重,我认为这个是日本下克上(造反)最主要的原因。实际上下克上日本古已有之,而且出现的时机往往都和国家财政紧张,幕府势力衰微有很大关系。
尽管日本是个军国主义国家,在经历了这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后,贫富差距空前拉大,大量平民陷入贫困。日本的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过的真是不如狗。表面上看帝国军人,光宗耀祖,实则比今天的社畜还惨。今天的社畜累死累活好歹能维持一个家庭稳定生活,那时候的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则是要看着家里人挨饿了。而那些军阀财阀世家,活得可是非常滋润的,当然会招致仇恨的情绪。
所以这种状态下,军队内部其实是非常不安定的,年轻军官认为高层腐败(事实也的确如此),因此对上级军官的尊重度和服从度变差,这完全成了一种普遍广泛的情绪。不过这些军人也知道,无理取闹是不行的,哗变更是万万不能的,得找个由头建功立业证明自己才行。所以下克上是为自己争取利益最现实的方式。比如九一八事变。主谋石原莞儿、土肥原贤二这些人其实是在没有陆军大本营许可下贸然发起的军事冒险,赌的是张学良和蒋介石不敢还手。结果还真赌赢了,所以石原和土肥原非但没有受到处罚,反而混的更加风生水起,参与事变的中下级军官也都得到了威望和升迁。
除了争取个人利益,下克上有时候也是派系斗争的结果。日本历史上最有名,影响最大的一次下克上就是“二二六”兵变了,这其实就是军队内部皇道派的一次发难,兵变主力1558人,主要是来自第一师团和近卫师团的部分官兵,包围首相官邸、陆军大臣官邸、警视厅,并暗杀统制派官员(政见不合),明治老臣(既得利益者)和亲英美派官员(仇外)。最终兵变失败,皇道派也被彻底清洗,统制派战上风。统制派,说白了就是下级军官眼中的那些腐败军阀。所以下克上其实包含着派系斗争和政治诉求,这些下层军官和士兵显然是希望上位的“皇道派”的一颗棋子。
下克上一旦形成传统,成为争相模仿的对象,那就难以控制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铃木汽车安定销售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铃木汽车安定销售点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